-- 新聞:0793-8224621 --
“一旦我覺得靜不下心來,我就要去三清山一趟。”面前的王芳琴,短發齊耳,笑容可掬。談到三清山,總有說不完的話。 王芳琴,紫芳閣主人,江蘇宜興人。1966年出生的她,現在是知名的紫砂方器專家,傳統手工藝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西省工藝美術家,江西省工藝美術學會第七屆、第八屆理事。 王芳琴與三清山的緣分,要從2014年說起。 “一來到這里,就不想走了” 王芳琴告訴筆者,其實宜興本地制壺人很少有外出做壺的。她來到三清山,也是因為緣分。 2014年,三清山李可染畫院寫生基地的負責人邀請王芳琴的愛人來三清山養病。為了照顧他,王芳琴就陪同愛人來到了三清山。剛開始,她并沒有在三清山久住的打算,結果來到這里后,她和愛人就被這里秀麗的風光吸引,不愿離去了。 “我愛人一來到這邊就開心,身體狀態也好了不少。這里不僅山好水好空氣好,人也好,對我們很熱情。”王芳琴回憶道。當時,夫妻倆和三清山下一家大酒店的老板很投緣,對方很喜歡王芳琴制作的紫砂壺, 一口氣訂了200個。 有了為之耕耘的工作,王芳琴更有了留下來的理由。就這樣,王芳琴機緣巧合地在三清山住了下來。這一住,就再也不想回去了。 “三清山給了我創作靈感” 王芳琴是一個頗有創新意識的創作型工藝美術家。來到三清山之后,王芳琴的創作熱情被極大地激發。2014年至2017年,她一共創作了170多個紫砂壺,圓器、方器、花器各種類型俱全。 王芳琴告訴記者,來到三清山之后,看到三清山的奇峰怪石、瑰麗風光,就萌生了一個念頭:以三清山著名景點為原型,創作一系列具有三清山特色的作品。 這個念頭在2014年到2017年期間不斷在她腦海里閃現,“但是那幾年就是做不出來,就是覺得差了一點感覺。”后面因為市場原因,王芳琴離開了三清山,把工作室搬到了櫧溪老街,這一想法就被暫時擱置了下來。 2019年,王芳琴再次回到三清山,心中那個創作“三清壺”的念頭更加強烈了。為此,她不斷去三清山各個景點踩點,觀察各景點的風貌特色,并拍照保存。 直到2019年7月的一個下午,靈感不期而至。“那天下午,我突然就靈光一現,一口氣畫了將近20張圖紙。”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王芳琴和愛人被隔離在三清山上。此時的三清山清靜無比,更是成了王芳琴做壺的“世外桃源”。經過4個多月的夙夜創作,“三清壺”系列作品終于問世。這批紫砂壺作品,既有三清山著名景點,如《巨蟒出山》《東方女神》《玉女開懷》《老道拜月》,又有三清山獨具特色的風物或珍稀動物,如《三清纜車》《紅嘴鳥》……見者無不驚嘆惟妙惟肖,巧奪天工。 “上饒成了我第二故鄉” 說起在上饒的創業經歷,王芳琴的心里充滿了感激:“我在上饒創業也好,生活也好,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朋友的幫助。”從2014年到現在,三清集團公司在三清山南部索道免費為王芳琴提供了120平方米的工作室,且水電全免;信州區政府在三江藝谷給她提供了二層工作室,3年免租金;上饒集中營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給她提供的展廳,也已免租4年。 如今,王芳琴來到上饒已有9年。9年來,她在上饒陪愛人養好了身體,創立了“紫芳閣”,還擔任了上饒女子藝術協會的副會長。這里有她珍愛的事業和親愛的家人,上饒成了她的第二故鄉。她說:“上饒是一座既能給我靈感,也能讓我感受到濃濃人情味的城市。” 現在的王芳琴,儼然一名地地道道的上饒人,連辣得讓外地人懷疑人生的上饒菜,她這個嗜甜如命的江蘇人也能大快朵頤。2016年,她成為信州區第五屆政協委員。每年兩會期間,她都要精心準備提案,懷著一份熱忱和感恩,為第二故鄉的發展建言獻策。 ?。▌P 施王怡 黃佳琪 李高立 文/圖) |
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