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c5ew9"></p>
  • <table id="c5ew9"><option id="c5ew9"></option></table>

  • 上饒新聞網

    -- 新聞:0793-8224621 --

    數字報刊 微信公眾號
    首頁> 文化 > 正文

    紫溪

    2023-11-04 10:22:30  |  來 源:上饒日報  點擊:
      衷龍達 

      紫氣東來,溪流淙淙,就是紫溪。

      在30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生活在武夷山南北的原住民有七大部落,史稱“七閩”。那時,紫溪就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是“七閩”的家族成員,一同創造了古老的閩文化。戰國晚期,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國打敗越國,一支越人越過武夷山脈逃到閩北,建立閩越國,成為百越中最大的一支。紫溪那時屬閩越國。公元前222年,秦國大將王翦在征滅楚國后,揮師入閩,遠征百越。為方便大軍橫跨武夷山脈,開辟出了由贛入閩通道。途經紫溪,過分水關,直通福建。此后,這條贛閩古驛道就成為南方諸省入閩的最主要官道。紫溪藉此成為由贛入閩的一個重要的中轉站,人丁興旺,商旅絡繹,文化勃興,成為武夷山北麓最早興旺起來的大集鎮。也因此,紫溪鄉的建置比鉛山縣建置還早。

      秦統一天下,設閩中郡兼領冶縣,轄包括浙西在內的武夷山南、北地區。西漢,武夷山南、北屬會稽郡冶縣。東漢,冶縣改為候官縣,轄福州以北的武夷山南、北地區。東漢東吳永安三年(260),分會稽郡置建安郡,包括北武夷山在內,閩北地區屬建安郡昭武縣。西晉元康元年(291),西晉惠帝司馬衷為避其祖司馬昭諱,改“昭武縣”為“邵武縣”。唐武德四年(621),建安郡改為建州,北武夷山地區屬建州邵武縣。唐乾元元年(758),析饒州、衢州、建州和撫州所轄部分地區,置信州。信州隸江南東道,轄上饒、弋陽、永豐、玉山、常山(浙江)五縣。從建州邵武縣劃出的鵝湖、紫溪、招善3個鄉和從撫州劃出的仁義鄉歸屬弋陽縣管轄。直至南唐保大十一年(953),鉛山置縣,紫溪由弋陽劃入鉛山管轄。

      古驛道聯結南北,通衢八閩,得天獨厚的自然與交通條件,紫溪文脈悠遠,世風典雅,百業昌隆,成為古代文人雅集或旅居的青睞之地,留下了不少為后人景仰的文化盛事與佳作名篇。尤其在宋朝,不少文人騷客都在紫溪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宋大儒朱熹一生經贛閩驛道途經紫溪就有14次之多。淳熙二年(1175)六月,朱熹應呂祖謙之請,出閩經紫溪到鵝湖寺,與陸九齡陸九淵兄弟開啟了一場在哲學思想史上影響深遠的學術、思想辯論,史稱朱陸“鵝湖之會”。當時的辯論,雙方雖不免有些意氣,但事后皆承認受益匪淺。淳熙五年(1178),朱熹駐紫溪觀音寺40天候旨,陸九齡、劉淳叟等趕到紫溪會晤,促膝交談三天三夜,為1175年的“鵝湖之辯”續寫了一段佳話。

      觀音寺在紫溪坑口。唐天寶十三年(754),大義禪師植錫于紫溪之觀音山而建。

      對于這次雅集,朱熹門人余大雅作了較詳的記錄。此次朱子與陸九齡在紫溪續鵝湖之辨,應該相談甚洽。朱子曾賦詩。

      淳熙十五年(1188)冬,愛國詩人陳亮從臨安前來鉛山會辛棄疾。辛棄疾景仰朱陸當年鵝湖盛會,恭請其時在武夷精舍講學的朱熹前來一聚,并親自策馬前往迎接。辛棄疾接到紫溪時,聞朱子因故爽約方打馬而回。后仿鵝湖之會故事,與陳同甫在鵝湖寺長歌相答,極論世事,成就另一段雅集佳話。

      紫溪緊鄰辛棄疾晚年卜居地瓢泉,辛公漫游其間,應是家常便飯。想必相中了紫溪這一片仁山智水,辛棄疾后裔中的一支就在紫溪落地生根,瓜瓞綿綿至今。

      曾旅宿紫溪的還有陸游。鉛山縣志里記載有他的一首詩——《宿紫溪驛》。詩云:

      

      云外丹青萬仞梯,木陰合處子規啼。

      嘉陵棧道吾能說,略似黃亭到紫溪。

      

      和朱熹、辛棄疾一樣,陸游與鉛山的交集,當然也不僅限于紫溪。他曾與鉛山籍南宋抗金名相陳康伯同朝共事。其時,他小陳康伯28歲,只是個不起眼的編修官,而陳康伯已身居宰相高位。雖然因為地位懸殊,與陳康伯直接打交道的機會不多,但由于同樣是主戰派,同氣相求,陸游對陳康伯自是欽敬有加。    

      古時沒有車,南方也鮮有馬。貨物流轉,陸路靠肩挑,水路以船運。紫溪處于水陸交通的相接處,為贛閩兩地重要的轉運碼頭。

      當時,在贛閩古驛道活躍著一支專門從事貨物轉運的挑夫(我們本地話叫“活腳”),他們還另有一個特定的名稱,叫“崇安擔”。而在紫溪河畔的碼頭,則泊滿了小貨船。浙、皖、贛的絲綢、布匹、瓷器、石灰等,運到紫溪,被挑進崇安。八閩的茶葉、紙張、藥材、荔枝、龍眼、食鹽等被挑到紫溪,由小貨船經水路運抵河口集散,或水路或陸路,銷往各地。

      古人曾這樣描述當時的紫溪:“八閩要道,紫溪當沖。”“紫溪市,昔名鎮,人煙輳集,路通甌閩,宋設紫溪驛。”唐宋時期,紫溪以其居于贛閩大通道要沖的特殊地位,商賈云集,人語雜沓,市井繁華,已成為贛閩交界區的一個商業重埠。

      紫溪人還有一個絕活是編制篾斗笠。用竹篾和箬葉編制的紫溪斗笠,美觀實用,是人們出行勞作時方便防曬遮雨的用具。至今鉛山還流傳著這樣的民諺:紫溪的斗笠石塘的傘,河口的女子不用揀。

    免責聲明

            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特黄特色的大片观看免费 - 视频 - 在线观看 - 影视资讯 - 看雨网
    <p id="c5ew9"></p>
  • <table id="c5ew9"><option id="c5ew9"></option></table>